老王,一个没有“家”的人
[ 2021-7-12 1:08:00 | By: zqx1204 ]
 

《老王》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是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会“总觉得心上不安”呢?作者自己解释说是由于“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但这个解释很隐晦、很委婉,让人捉摸不透。要想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不妨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杨绛与老王闲谈时老王不经意的一句回答上。

     文章第四段写道:“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一句“住那儿多年了”,就已经能够让读者咂摸出老王无家的境况了,再结合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的身世,完全可以看出不管这几间小屋是不是属于他,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栖身之所罢了,老王其实根本没有把那个虽然已经住了多年的小屋当做他的家。

   然而,老王不仅是个没有个人小家庭的无“家”之人,更可悲的是,他还是个不被社会大家庭所接纳的无“家”之人。

   文章中提到,老王因为“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没挤进组织,成了失群落伍的单干户;同时,他也没什么本事,靠着活命的也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人也老了,还是个“田螺眼”,乘客都不愿做他的车,生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更有人恶意揣测他之所以是“田螺眼”,有可能是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导致的;甚至从人们对他的称呼——老光棍——中也能看出周围人对他的不友好。可见,老王的确是一个不被社会接纳的可怜的边缘人。

      正如杨绛所说,他是不幸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人,却是最老实的。文章中提到,“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而且“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还担心“我”没钱,坚决要免费拉钱钟书去看病。最难得的是,虽然这时的“我们”已经被划为“右派”,但老王“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可见,老王的“善”是发自内心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纯粹的。因此,杨绛一家对老王也是十分同情,十分照顾的。比如杨绛女儿给老王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想要治好他的夜盲症;杨绛也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她在和老王的交往中,每次都绝不占老王便宜,不让老王在钱上吃亏。然而,恰恰是这样看似同情、关怀的给钱行为,却深深伤害了老王的心。

   这时的杨绛不知道,老王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没有个人家庭又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苦命的无“家”之人,最看重的是并不是金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和真情,这也正是老王品格中最闪光的部分。老王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他认为这种温暖和关怀就是平等、尊重和真情的体现,因此老王也想拿他认为最宝贵的平等、尊重和真情回馈杨绛一家,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老王之所以对杨绛一家那么地好,一方面是由于老王本身很善良,最重要的是,老王想通过“免费”的方式,把自己认为的世间最无价的宝贝——平等、尊重和真情——回馈给杨绛一家。所以,甚至在临死前,老王都要拖着病躯登门拜访,用珍贵的“大鸡蛋”和“好香油”回馈杨绛一家。生怕不知哪天自己就会死去,将无法完成这个心愿。

   然而,杨绛却始终没有用平等的姿态对待老王,表现在她总是很强势地,用“给钱”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怀,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老王对平等、尊重和真情的渴求,老王至死都没能实现“用尊重回馈尊重,用真情回馈真情”的平等交往愿望。

   我们可以想象,老王最后一次从杨绛家转身离开的那一刹那该是多么的绝望、无奈和伤心——原本以为尊重他、用真情待他的杨绛,却始终只不过是在居高临下地同情他罢了,在杨绛眼里,自己只是个可怜的苦命人,是一个需要被同情被关怀被帮助的弱势群体而已,还是不能真正和杨绛一家形成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关系,杨绛更像是从一种悲天悯人的高度来看芸芸众生的姿态来关怀老王。不妨再想像一下,如果去世后的老王在天有灵,知道杨绛竟然连自己“早埋了”都不知道,后来也“没再多问”,这种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一定会让老王产生无限的感伤——原来自己在杨绛心中竟然是这样的可有可无,自己却捧出一颗真心,多么的可笑!

   因此,几年之后,当杨绛彻底认清自己的问题后,才会发出那一声悲痛无奈的长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来抨击杨绛,也绝对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她后来能有愧怍之感,就说明当年她主观上是不想伤害老王的,而且是想帮助老王,只是当年的她思想境界没有达到几年后的水平,没能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和真情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没能发现老王“情大于钱”的高尚品格,因此没能用妥当的方式关怀老王,对老王在感情上的回馈,也没有接收到,因而在客观上伤了老王的心。

   但杨绛毕竟是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几年之后,她渐渐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决定为老王写一篇文章,既是为了纪念故友,也是为了忏悔过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值得肯定。

   日出又日落,冬去春又来,人生短暂,历史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虽然老王和杨绛皆已带着遗憾成为过去,但如果杨绛和老王的故事能唤起人们的自省意识,教会人们用真正的平等、尊重和真情去互相对待,相信这世间将再无“愧怍”!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