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插图资源的课堂教学对话——肖培东老师《老山界》课例品析
[ 2021-7-12 1:06:00 | By: zqx1204 ]
 

《老山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不容易走进战争主旋律的文章。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对话,帮助学生理解红军的精神品质,这是教学设计中最难点的问题。肖培东老师教学《老山界》,教学设计精巧别致,以教材插图资源为抓手,展开课堂教学对话,于深深浅浅之间帮助学生翻越了“老山界”这座大山。

   一、巧用插图引发课堂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配备了较为完备的助读系统,插图就是其中一种直观的教学资源。肖培东老师说:“插图,看似普通,实为文本内容的另一种表达。它为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制作,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助读内容,但又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编写者给《老山界》一文配了一幅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插图:高大陡峭的老山界,之字拐的山路,火把连着天……这一插图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插图对应的正好是文章最有描写力和表现力的12段到18段的内容。抓住这幅插图,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快速转入文本核心语段的研读,以插图为教学抓手,就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师生课堂对话搭起支架,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文章关键处。在教学中,肖老师先后引导学生“画”了两幅图,让学生沉浸文中细读品味。第一次,肖老师就插图问学生:这幅插图对应文章哪些语段?编者为什么用这些语段的内容去设计插图?引导学生转入重点语段阅读,理解老山界的地形特征,探究和感悟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第二次,在学习完第一幅图后,肖老师巧妙地话锋一转:“如果让你再为本文配一副插图,你会选择哪个语段画图?”这个问题极具启发和创新性,学生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本的多个精彩语段都在学生的个性化的回答中得以阅读落实,尤其是第22段的“半夜露宿听声图”,更是有了深入的研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教材中的插图走向教材外的插图,由编者提供的插图转向学生心里的插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兼顾了文章两个重点情节的学习,让课堂教学对话落到了实处,可谓一举三得。

   二、巧用插图落实语言学习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转移到感性的言语形式上来。只有走进言语的深处,把握住言语形式的丰厚的感性内涵,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成由“知识中心说”到“语感中心说”的转移。一篇文章可以教授给学生的有好多,但语言感知与品悟必须是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我们的对话必须是紧扣文本、紧贴语言展开的对话,绝不能够脱离文本视野,脱离文章的言语形式,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言内之意”。

   语言的内化主要是靠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理解的朗读推进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老山界》文章笔触生动优美、真挚细腻,12段到18段描写尤为精彩。肖老师利用插图进入重点语段的教学,又运用朗读开展课堂教学的高效对话,对红军战士行军过程中的语言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揣摩和感悟,成就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精彩纷呈。“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课文中这三句呼唤语的诵读,很有代入感。老师让学生注意语言中的感叹号,注意红军是前后“呼喊”起来,学生朗读的声音就更加响亮更加有力。内向的学生放不开,声音极小,感情平淡,没有感染力,肖老师就让他们加上语气词再来读读。“嗨!不要掉队呀!”“嗨!不要落后做乌龟呀!”“哈!我们顶着天啦!”这一加,果然不一样,学生不但读出了气势,还读出了红军的精神品质。肖老师最令人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对这三句呼喊语的细读。学生就此讨论,读读说说。原来三句呼喊各有所指:从“不要掉队”读出了红军的团结,从“不要落后做乌龟”读出了红军的顽强进取,从“我们顶着天”读出了红军的英勇与豪迈。三句短短的呼喊语,三处红军精神的熠熠闪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涵,红军精神的体悟因此深刻。再比如,第22段作者对“不可捉摸的声响”的描写同样精彩。“像春蚕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肖老师还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去体会,而不是空讲修辞方法。哪些声音是洪大的?哪些声音是细切的?极远的声音是什么?极近的又是什么?怎么读?学生朗读的声音很快有了对比度,“不可捉摸的声响”就切实地感受到了。肖老师此时将声音效果升华,长征路上的艰难,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就更加清晰可感。利用插图,走进语言细微处去对话,去探讨,去体验,通过精炼的课堂教学对话,于不着痕迹中引导学生自然深刻去发现。

   三、巧用插图推进深度探究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教材如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成长的得力助手,需要教师充分借助文本,挖掘课文内容,精巧设计课堂教学对话。如果再给文章插一幅图,你会选择哪个语段?多数学生指向第22段,也有学生提出红军与瑶民攀谈图,肖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22段后,也不忘对军民攀谈图展开讨论。红军与瑶民攀谈一节占课文约三分之一篇幅,作者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可为何一开始大篇幅写军民攀谈这一情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对话进入更深层次。学生认为是通过与瑶民攀谈侧面描写表现红军对人民的关爱,肖老师则是循循善诱,对话后得出了“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翻越老山界”的深度理解。“红军是人民的靠山,人民是红军的靠山。”红军有了坚如磐石般的群众基础,翻越老山界面对这些困难时才能表现得如此乐观、坚强、英勇,长征路上才能够翻越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一座座“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明确界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对话性,也鲜明指出了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性。纵观全课,肖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巧妙借力展开教学对话,聚焦关键语段突破重点,所以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放手学生自信地读,自由地品,自在深入地思。如此,巧抓插图,高效对话,教师深深浅浅地教,学生浅浅深深地学,于深浅之间教学相长,《老山界》的教学精巧又深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6

鄂尔多斯东胜区一中 张健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